首 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动态  >>  万次试验 纳米分离技术终成功

万次试验 纳米分离技术终成功

        万次试验 纳米分离技术终成功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吉林市有这样一位女性,在知天命之年研究起了从未涉足的科技领域,因进行无数次的研究、试验,把家里的房照抵押给银行进行贷款,使原本衣食无忧的家,近乎倾家荡产。她,就是吉林市金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淑杰。在她的坚持和努力下,金淑杰和她的团队研制的“中空纤维纳米级分离膜”(简称纳滤膜)终于试纺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缘起>>从一个习惯开始关注水质

在吉林市金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车间里,58岁的金淑杰将装满自来水的注射器用右手注入手中的纳滤膜上端,用左手捏住纳滤膜下端。瞬间,细小的膜壁上渗出一滴滴晶莹的水珠,这些水珠就是富含微量元素、可以直接饮用的纳滤水。成千上万根中空纤维级分离膜集束制成的净水器仅有拳头般粗细,自来水经过这样的净水器就成为净化水。

说起她如何与这项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还得从她的一个习惯开始。金淑杰和许多家庭主妇一样,每次用水前,总要先把水龙头里面的陈水放一放再接到水壶里烧开了饮用。不过,身为高级工程师的金淑杰,凭着职业的素养告诉她,这样做更多的是解心疑,并不能真正解决饮用水安全的问题。理想状态的饮用水是让水有足够高的纯度并保留了对人体有益的常量和微量元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金淑杰在吉林化纤集团公司担任技术中心主任。在一次技术攻关中,金淑杰了解到,当时国外已采用了一种新的水处理技术——纳滤膜技术。之所以叫纳滤膜,是因为这种滤膜上的孔径是纳米级的。它的非凡之处在于通过它的过滤污水可以达到零排放,而经过它过滤的自来水则可以达到人们期望中的理想状态。她还发现,纳滤膜在工业生产、医药卫生、民用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当时我国对于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金淑杰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膜分离技术走出实验室,尽快实现膜产品的工业化。


艰难>>为筹经费将房照抵押银行

2000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金淑杰成立了一家科技型民营企业——吉林市金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而事实上,公司是在四间打通的车库内。

据了解,金淑杰和她的团队要研制的产品名叫“中空纤维纳米级分离膜”,也叫纳滤膜。这种膜的每个孔壁,直径最大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的千分之一。整个纺膜过程,对产品性能有影响的参数竟有1200多个,把1200多个参数进行排列组合,要试验的次数将是个天文数字。而每次试验,都意味着原料的投入和资金的支出。很快,企业的资金和国家的扶持款已花费一空,但试验仍不见任何成果。2003年,为了筹集试验资金,金淑杰把家里的房照抵押给银行进行贷款。当银行工作人员和评估人员来到她家时,金淑杰的老母亲哭着对她说,“孩子,钱要是还不上,咱们住哪儿啊?”


成果>>填补了我国膜领域的空白

即使面对这样的抉择和困难,金淑杰和她的团队仍然在坚持着和努力着。在做了上万次实验后,2004年9月,金淑杰和她的团队自主研发的“PES——A中空纳米级分离膜”终于试纺成功,一次性通过了国家权威部门的鉴定。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金淑杰说,驱使她这样执著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做人要有良知,当时,中空纳滤膜作为高科技项目在国家立项后,国家已无偿投入了18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虽然实验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半途而废;另一个是做人要有担当,作为一名国家培养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要把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作为己任,不能眼睁睁看着国外的专利技术垄断国内市场而无动于衷。

短短几年间,金淑杰创办的企业已形成年产20万平方米纳滤膜的生产能力,注册资金也由最初的30万元增至1000万元,总资产达到了5000万元,作为生产纳滤膜的生产基地,为我国的纳滤膜行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点击次数:1320  发布日期:2013-03-01  【打印此页】  【关闭